在这里,发现更多专业数据
基础数据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名单数据: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本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目录数据:是我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与修订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2021年2月10日,教育部又对该目录进行了更新,公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再次对该目录进行了更新,公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2年)。
高职专业目录数据:是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础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学校设置、调整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招生,组织毕业生就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社会用人部门选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重点工程
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简称“双一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内收录了教育部公布的140所高校465个学科的数据,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04年,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二期建设。建设目标:在2020年前后,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使若干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使一批学校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一批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建设学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做出贡献。到21世纪中叶有一批大学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其中一些学校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奠定基础。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总体目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中国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中国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211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国家双高计划:双高计划全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亦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学科建设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第三轮评估于2012年进行,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评。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参评。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参评。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充分体现全国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
专业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国家级特色专业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则表明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都具有优越性。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9〕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3号)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2019—2021年,分年度在不同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立健全符合不同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引导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一)实施范围。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二)基地数量。2019—2021年,拟遴选建设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三)培养规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建设后,每个基地每年的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四)建设方式。采取高校试点先行、申报遴选、长期支持的方式,按建设规划分年度遴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是指教育部依据法定职权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工作,由教育部统一部署,每年开展一次。主要类型包括:新增、撤销、新增备案、撤销备案及调整门类或年限。备注中加有“艺”者可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全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1955年随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中国科学院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1993年随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原先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六个学部。2005年生物学部改名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因此现有学部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六个学部。部分其他变动情况如除名等都有在明细数据备注中标明。最初评选的院士名单中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院士,不计入名单统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且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是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的称号。1994年6月首届工程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且产生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原先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机械与工程运载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个学部。2005年医药卫生工程学部改名为医药卫生学部。现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个学部。对于部分其他情况如除名等在明细数据备注中有做标注。
人才培养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排名: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筛选了我国当前普遍得到社会认可、有公开数据的39项全国性教师教学竞赛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这些竞赛项目自七年的数据,采用竞赛的“获奖贡献”和“组织贡献”作为指标对教师教学竞赛现状进行了分析。
全国普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制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通过客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以第三方立场的社会评价机制,为各高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抓手,已逐渐成为高校质量评价和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决策依据。通过数据,高校可更清楚自身在教师教学上的水平,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发布的指数旨在反映我国高校近30年来教师教学发展现状和生态,包括“教师团队”“教改项目”“教材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奖”“教师培训基地”六个维度和“教师教学竞赛”一个特别维度。发布的指数由5个主清单组成,分别是: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前300;“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全部);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前100;不同类型学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前20,具体分为综合类、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等6类;民办和独立学院教师发展指数前20。
全国高校竞赛排名:全国高校竞赛排名,即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榜单,是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成果的排行榜,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专家工作组研究发布,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服务性参考信息,是检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和项目。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竞赛官方网站为www.tiaozhanbei.net。“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2年举办一届。该指标页面只收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第十三届开始的获奖数据。
省级重点建设数据
安徽省一流学科奖补名单:2017年6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公示了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经高校申报、专家委员会审核等程序,共产生25个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其中世界一流学科7个、国内一流学科A类6个、国内一流学科B类12个。另外,审核确认国家重点实验室奖补资金项目1个。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中一流学科建设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A类和国内一流学科B类。其中:国内一流学科A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国内一流学科B类为支撑安徽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基地。在一个奖补周期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不超过25个,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奖补标准为每个每年1000万元;国内一流学科奖补标准为每个每年500万元;人文社科类学科奖补标准均为每个每年100万元。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补助500万元。
收录了2017年的数据。
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根据《关于公布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B)类名单的通知》(闽教高〔2019〕11号),福建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通知,公布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时发布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包括高峰学科建设学科43个、高原学科建设学科68个。
收录了2018年的数据。
江苏省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拟立项学科名单,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三个类别,共313条学科相关记录。
收录了2011年至今的数据。
江西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分为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两大方向;特色高水平大学:南昌大学拟建设8个学科群,一流学科建设又分为优势学科、成长学科、培育学科三大类。
收录了2017年至今的数据。
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根据《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要求,经商山东省财政厅同意,启动了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申报的一流学科进行了审核认定,共认定立项建设一流学科32个,共计有13所高校入选本次的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数据来源:鲁教高字16-12关于公布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
收录了2018年的数据。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2018年,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第二阶段动态调整学科名单的通知》,对高峰高原学科实施了动态调整。 高峰高原 学科建设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2017年,第二阶段2018-2020年。在第一阶段,共有96个学科进入首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范围。加上本次动态调整学科,共121个学科入围计划。,其中,32个Ⅰ类高峰学科、13个Ⅱ类高峰学科、11个Ⅲ类高峰学科、9个IV类高峰学科;Ⅰ类高原学科36个、Ⅱ类高原学科20个。
收录了2018年至今的数据。
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分为A、B类,浙江大学生态学等98个学科列入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大学哲学等232个学科列入省一流学科B类。
收录了2016年的数据。
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平台主要收录了包括国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5种类型。数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
收录了2018年至今的数据。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根据《关于公布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吉教联〔2018〕73号),吉林省教育厅公布了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名单 ;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立项建设工作,是在国家建设 “双一流”大学背景下,省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布局。
收录了2018年的数据。
辽宁省动态调整一流学科: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辽政发〔2016〕93号)精神,提高本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教育厅组织开展了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动态调整工作。根据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和各学科在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汇报会上的答辩审核结果,综合考虑近两年学科建设成效、突破辽西北战略和学科群布局等因素,决定将原立项建设的65个学科动态调整为110个学科,并将省一流学科分为A类和B类两个层次进行建设。
收录了2018年的数据。
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于2016年中旬颁布,河北省4所高校成为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8所高校成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共有17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7个学科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收录了2016年的数据。
天津市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天津“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分为“国家层面建设项目”和“市级层面建设项目”两个层次。“国家层面建设项目”有三个:一是支持南开、天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二是支持医科大学肿瘤医学学科群、工业大学现代纺织学科群、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科群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三是支持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市级层面建设项目”有五个:一是支持9所左右市属高校和2所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二是重点建设30个左右学术水平领先的国际或国内一流学科。三是重点建设50个左右服务对接天津市产业的特色学科(群)。四是重点建设12所高职院校。五是重点建设30个对接天津市产业的优质专业(群)。
收录了2017年的数据。
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2018年11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
收录了2018年至今的数据。
广西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下发《关于公布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关于公布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公布,共有9所高校的34个学科上榜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收录了2018年至今的数据。
河南省一期优势特色学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学科35个,其中优势学科10个,包括A类学科8个,B类学科2个;特色学科25个,包括A类学科15个,B类学科10个。
收录了2015年的数据。
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有2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58个学科入选。
收录了2018年的数据。
湖南省双一流建设: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的通知》(湘政发〔2017〕3号),湖南省双一流建设类型分为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其中建设高校有3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个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4个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4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个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建设学科类型分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国内一流培育学科以及一流特色学科。
收录了2018年至今的数据。
宁夏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放《宁夏回族自治区根据西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推动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4所院校的16个学科分别进入国内一流和西部一流行列;将集中力量对宁夏大学整体扶优扶强,使其进入西部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行列。在学科建设方面,宁夏将遴选6个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按照国内一流目标重点建设;遴选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0个提升速度快、发展潜力强的学科按西部一流目标重点建设。
收录了2016年的数据。
陕西省本科院校一流专业: ;根据《关于开展陕西普通高校“一流专业”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16〕52号),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一流专业”项目遴选工作。2017年经学校推荐、评前公示、专家审核、结果公示,确定立项本科专业520个。
收录了2017年的数据。
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8月,重庆市教委官网正式公示了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高校的40个学科入选。
收录了2017年的数据。
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贵州省曾下发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2016年至2020年安排5亿多元,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实施意见将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等重大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优化整合资源等10个方面实施。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将分为2个周期,一期为2016年至2020年,二期为2021年至2025年。其中,一期将按照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标准投入建设扶持资金。2017年5月,贵州省教育厅对2017年一流学科拟立项名单进行公示,拟在全省11个高校中立项建设8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5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4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涵盖了贵州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门类。数据来源:贵州省教育厅
收录了2017年-2018年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