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论文奖励后,你的钱袋子还好吗?

0

0
从两年前四川农业大学1350万“天价论文”的事件引发学术界热议到今年完全取消论文奖励,没钱了,发SCI都没那么香了。
一些老师还指望着这些科研奖励来改善一下生活,突然不发奖了,这对于很多青椒并不富裕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遥想当年,是真的可以靠写论文“发家致富”的。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统计的几所“双一流”高校中,CNS期刊论文奖励的金额一般从10万起步,20-30万比较常见,最高可达百万。
相比较于CNS期刊动辄数十万的奖励,SCI的奖励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奖励政策也是花样百出。有按分区划分、有按影响因子划分、还有的高校采用积分制的方式来计算奖励。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我们仅例举了几所按分区来划分奖励的高校。“双一流”高校对于一区论文的奖励,普遍在1-2万之间浮动,奖励随分区递减。
CNS奖励虽高,但可遇不可求,SCI奖励虽少,但能走量。一个高产点的文科博士也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科研奖励。
奖励金额和学校是否一流并没有直接联系,部分双非高校甚至对论文的奖励金额更多。
02
但我们也发现,奖励制度对周期短的成果产出作用较为明显,对产出周期长的成果激励作用不明显。这就可能造成为了追求论文奖励而大量论文注水,或引发只为发论文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奖励的指挥棒一旦被滥用,恐怕不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而是浮躁学术氛围的催化。
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写论文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一动力从来不是金钱奖励。
没取得职称的青年学者评职称时只有寥寥几篇怕是面子上也过不去;讲师、副教授、教授也有科研任务要求;要申请纵向项目,论文必不可少;硕博毕业、博后考核更不用说了,写论文是刚性需要。
以上海某985高校为例,人文学科的教授评审除要求评审者发表4篇以上CSSCI学术论文外,还要以第一作者(SSCI通信作者)发表B类及以上论文至少1篇,或C类论文3篇; 副教授的评审除要求评审者发表3篇以上CSSCI学术论文,还要以第一作者(SSCI通信作者) 发表B类及以上论文1篇,或在C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C类论文2篇以上。(论文分类按照该校文科学术期刊分级办法)。

本文转载自:青塔人才。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