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轰鸣声传来,那一刻我心潮澎湃、倍感骄傲。”
2月3日,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级本科生林彩玲,在水天一色中亲眼见证了由哈工大威海校区牵头研制的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01/02星搭乘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威海壹号”是国内首个面向海洋目标探测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将为我国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上维权执法,渔船管控和应急救援等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而这是哈工大成功发射的第23颗卫星。
站在甲板上,海浪仿佛也拍打着心脏,林彩玲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一座庄严厚重的斯大林式建筑,正静静矗立在哈工大,左右两侧的配楼严格对称,中央则高耸入云。这里是一代代哈工大学子永恒的青春底色,哈工大主楼。
哈工大校园有着浓厚的苏式风情,不仅因为它身处“俄风都会”哈尔滨,还在于上世纪50年代,它是新中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的样板学校。
在那个“国家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时代,八百余名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哈工大,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先后创办了24个新专业,解决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燃眉之急,成为了哈工大精神中永不磨灭的“八百壮士”。
严谨务实的俄式教育原则积淀于此,潜移默化地建构起一举一动中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所以,那时的哈工大是“工程师的摇篮”,也是首批被确定的唯一一所京外全国重点大学。此后,哈工大也从未缺席每一次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名单,首批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再到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与此同时,哈工大早已将目光投向全国,跨越千万里,斯大林式建筑在威海和深圳拔地而起,开启了一校三区的新格局。威海校区面向大海,发展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海洋专业;深圳校区则依托区位优势,拥有了包括环境、控制和机械3类A+学科在内的14门A类学科。
2021年,哈工大开启一校三区流动培养,在威海看过潮起潮落,吃过深圳的鲜嫩荔枝,再回到哈尔滨,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纷飞的雪花。
哈尔滨雪积了厚厚一层的时候,2023年两院院士名单公布了。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李惠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学院赫晓东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哈工大已经组建了包含41位两院院士(含双聘)、381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新一代“八百壮士”,依然坚守着“规格”和“功夫”的底线。
关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其实哈工大坊间流传着一版硬核改编,“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行回家”。
硬核确实是哈工大最鲜明的标签,甚至连校内流传甚广的笑话都打着这一烙印——据说正心、诚意教学楼最初被叫为47553楼 、11885楼,在哈工大,一串神秘数字不免让人想到什么保密代码,其实不然,这些数字只是建筑面积。
但就如同这则笑谈,哈工大的硬核偏偏是一种最为朴实的浪漫。2023年哈工大新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中夹带了一张“HIT”书签,书签表面是可以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哈工大将宇宙微缩,递给了学生。
刻在石板上的神州揽月、卧震苍穹,气势磅礴,力透纸背,直指一旁展放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5模型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实物,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向宇宙。
浩瀚太空藏着的许多未知,是哈工大永恒的追寻。
1958年基于邓小平指出的“哈工大要搞尖端”,学校开始了从“民用向军用”的转变,成为赫赫有名的“国防七子”。从那时起,中国航天每一步成功的进程,都刻着哈工大的名字。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是哈工大校友孙家栋;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在哈工大成立,成为学校的轴心;神舟号系列飞船与天宫空间站成功“牵手”的背后,哈工大实现了国际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成功落地,哈工大将天地连接;还有23颗发射升空的卫星……
不久之前,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将为中国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背后是哈工大多项技术助力。从神舟到嫦娥,从长征到天宫,哈工大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工作,数百项研究成果助力载人航天。
正是这样的汗马功劳,让哈工大成为国内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的唯一高校。
而仰望星空的哈工大,也从未忘记脚踏实地。
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哈工大刘永坦院士拿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突破着黑暗与未知,刘永坦在40多年中坚持研发新体制雷达,筑起我国辽阔海域上的“海防长城”。
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中国第一台电力系统动态模型、中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中国第一枚自主版权的IC卡芯片……哈工大用无数个“第一”,开创着新时代。
拉起港珠澳大桥的脊梁、为大兴国际机场航班起降保驾护航、支撑起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的关键技术、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感染因子的结构……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会有哈工大的身影。
2012-2022年,哈工大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7项,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3项,10年间累计有9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独立完成成果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
在哈工大一校区正门不远处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低调的圆环。因为哈工大在中国“天眼”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
这是来自宇宙的浪漫,无论你站在哪里,一抬头,哈工大永远都在。
今年冬天,“尔滨”烧起了一把火,哈工大也成为了必打卡的新风景。而每个走进哈工大的游客,都会感受到,冰天雪地里,以硬核示人的哈工大,对学生温柔的反差。
将校园各个楼栋连接起来的暖廊四季如春,学生可以穿着单衣吃着雪糕穿梭其中;本科生全面实现高质量四人间,空调也做到全覆盖,温水更是全天供应;风雨操场、科学园、工大嘉园都实现了暖封闭,寒风雨雪再不会阻碍学生的日常活动;餐车送到楼下、随季节调整的免费汤品、立冬时送上免费饺子……
“困难不怕,哈工大是家”,在学生这里,绝不是虚言。而在家里,他们的未来是自由不设限的。
2020年入学哈工大小卫星班的姜金圻,三年间体会到了真正的定制化培养。老师为每一个人安排课程,即便只有一个人选的专业,也会定制专属的培养方案。进实验室、发SCI论文,姜金圻已经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领域。
小卫星班是哈工大由院士领衔的特色班,除此之外,还有永坦班、善义班、智能机器人班等。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
在哈工大做着中国人自己的机器人的王永锟,就做到了福布斯榜的90后CEO。从机器人到VR、商业航天,哈工大学子们缔造着中国科技创业的黄金年代。
事实上,建校103年来,哈工大已经走出了123位两院院士、51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新一届院士增选中,8位哈工大人当选院士,更是出现同一宿舍3个人全部当选院士的奇迹。
唯有从学生发源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方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所以在哈工大成立的全国首个学生纳卫星研制工场中,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大学生研制出的“龙江二号”卫星拍下了“迄今为止最棒的地月合影之一”,首颗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微纳卫星“紫丁香二号”也成功入轨。
大学之大,何以为大?哈工大用行动回答,怀天圆地方,察穹宇万象,系家国,探千垣万宿;立天下,自领衔担纲。
数十万硕博人才都在用的在线招聘平台